作者:刘雪
传·奇
起承转合 岁月雕成一首“无声的诗”
一草一木、一山一水,文人雅士奇工巧匠们花上数十年,缩龙成寸,将时间与天地凝练于盆景这盈寸之间。盆景因而有了“立体的画,无声的诗”的美称。
起 最年轻最不守“规矩”的流派
据《广东新语》记载,明清时盆景已盛于广东。广州人称盆景为“树仔头”,“玩古树”即为玩盆景。玩古树得非常讲究章法,树体该转多少个弯,在哪里转弯,均如尺子丈量般严格要求。佛山的中山公园内,还原汁原味地存有一棵百年老古树。
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广州出现了一批大胆冲破传统束缚的盆景艺人。他们师法自然,借鉴国画写意的画理和笔法,创作出着力于呈现自然野趣、轻人为痕迹的盆景作品。开风气之先的岭南盆景,逐渐自成体系。
承 周恩来出访非洲时的国礼
岭南盆景真正成熟于解放后,名家涌现。孔泰初创作了“大树型”盆景,树干嶙峋苍劲,树冠丰满。海幢寺素仁和尚的“高耸型”盆景则是线条清瘦,不求枝茂。还有陆学明等,凭借鲜明的个人特点成为一方大师。
民间的爱好者也日渐增多。50年代,广州组建了盆景俱乐部,每年都举办盆景展览,每次参展作品数百盆。1960年初,首次成立了自己的组织———广州盆景艺术研究会。当时有会员几十人,多为商贾大户、知识分子。
1964年,更由广州市政府拨出专款,在流花湖畔一隅辟地3公顷建立“流花西苑”,它是广州唯一以栽种和陈列盆景为主的官方公园,成为了“岭南盆景之家”。1964年,周恩来总理出访埃塞俄比亚,国礼专门选择了孔泰初的雀梅《春复春》等四件盆景作品。岭南盆景名震江湖,遂与苏派、扬派、川派、海派一起成五足而立之势。
转 “文革”后流入寻常百姓家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内地岭南盆景停止了活动,度过了十年的低潮。精品盆景、资源纷纷流入香港。
“文革”过后,不少港澳商人回国购买盆景,盆景价格水涨船高,盆景成为社会上风传的致富之路。去清平路买棵树仔头,在自家阳台、客厅拿着剪钳摆弄盆景成了一时的风气。于是,盆景从文人雅士、达官贵人的自娱自乐,流入到街市的柴米油盐中,赢得了各个阶层的爱好者。
岭南盆景迎来了它的荣耀时刻,鱼跃龙门化身国礼。1986年10月,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广州,亲手植下象征中英友谊的橡树,我方以西苑的一棵有60多年树龄的九里香盆景回赠。1991年,广州市政府选送一盆榆树盆景给来访的摩洛哥王储。
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
目前,岭南盆景从业者已达数万人,无论是市场还是技艺均达至黄金时代。企业家愿花数百万采购盆景收藏,岭南盆景也走向世界,美国西雅图博物馆、华盛顿国家树木园、加拿大满地可植物园等都收藏了一批岭南盆景精品。不少盆景师也涉足出口生意,但走的多数是“一年生”、“两年活”、几美金一盆的低价路线。一身技艺的岭南盆景若要与日本争夺国际高端市场,还有一段路要走。
岭南盆景公众号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 id: lnpjsj
想要阅读更多原创文章,敬请关注《岭南盆景》微信公众平台: lnpjsj ,分享最有价值的盆景文化。小编微信: lnpj179 欢迎投稿、留言参与交流。